在烈士長眠的地方 他一守就是半輩子 南昌“梅師傅”的接力與傳承

來源: 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5年04月07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周章云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  ▲ 梅立新在英烈堂打掃衛(wèi)生。

  本報訊 皮婉婷、全媒體記者章娜、實習生彭云帆攝影報道:4月4日,南昌市烈士陵園內(nèi)樹木蒼翠,環(huán)境肅穆莊嚴。在烈士墓區(qū),學生、退役軍人等紛紛前來,對長眠于此的烈士寄托哀思。

  春秋更迭,這樣的場景已在陵園守墓人梅立新眼前上演無數(shù)次。只不過,他早已從祭掃者變成了守墓者。

  1958年,他的父親梅朝茂進入南昌市烈士陵園工作,負責看守陵園和接待烈士家屬。因父親工作關系,梅立新從小在陵園長大,“除學校組織的祭掃外,每逢寒暑假都要來”。在耳濡目染下,1987年,梅立新接過父親的“接力棒”,成為陵園守墓人。

  “每年掃墓的人都不同,只有我始終如一,年年守在這里。”梅立新感慨道,守墓多年,自己早已對這片陵園產(chǎn)生了深厚感情。

  對長眠于此的烈士及相關信息,梅立新銘記于心。無論是烈士墓的具體位置,還是最新安葬烈士的身份、犧牲原因等,他都能脫口而出。

  長眠陵園的300余名烈士中,有不少尚未找到親屬。多年來,只要有空,梅立新便會查閱烈士資料,幫烈士尋親。

  在陵園工作的這些年,梅立新將烈士當作親人,自己也成了烈屬眼中親切的“梅師傅”。

  從21歲到59歲,自接過父親的“接力棒”,梅立新已在陵園守護了38年。“我即將退休,希望后來人能接好下一棒。”站在英烈堂前,梅立新話語中滿是不舍。

  雖是守墓人,梅立新做的卻遠不止于此。“我們要‘走出去,請進來’。”梅立新表示,除幫烈士尋親外,他還會與同事走進南昌的中小學、大學,組織開展共建活動,將紅色基因傳承融入思政課堂。截至目前,他已對接南昌40多所學校。

  “緬懷革命先烈,繼承革命傳統(tǒng)!好好學習,天天向上!”“勿忘國恥,吾輩自強!”……在烈士紀念碑旁,梅立新凝視著“給烈士寫封信”“深情寄語敬英烈”等展板,告訴記者:“這就是我們的工作,希望孩子們永遠銘記英烈。”

  值班編輯:奚同北

  值班審核:范俊杰

  值班編委:朱曉暉



一鍵分享